皮損好發于顏面,多自兩頰開始,漸侵至額部、眉間、頭皮,反復發作。嚴重者可親延頸部、肩胛部、甚至遍及全身。 皮損形態多樣,分布大多對稱,時輕時重。在面部者,初為簇集的活散在的紅斑、丘疹;在頭皮或眉部者,多有油膩性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。輕者,僅有淺紅的斑片,伴有少量脫屑;重者,為紅斑、水皰、糜爛、浸淫成片,不斷蔓延擴大,若過分搔抓、摩擦、洗燙,則糜爛加重,滲出增多,常因皮膚破損而繼發感染,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,并伴有發熱,食欲減退,便干溲赤等全身癥狀。 自覺陣發性劇癢,遇暖尤甚,以致患兒常將頭面部在枕上或母親衣襟上摩擦,或用手搔抓,煩躁,哭鬧不安,常影響健康和睡眠。 多發于出生后1-3個月,多在1-2歲減輕、痊愈。少數可演變成小兒濕瘡。 按不同表現分型: 1.型濕疹:常見于肥胖型嬰兒,初起于兩頰,發生紅斑、丘疹、丘皰疹,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。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。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、發熱。 2.干燥型濕疹:多見于瘦弱的嬰兒。好發于頭皮、眉間等部位,表現為潮紅、脫屑、丘疹,但無明顯滲出。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,有皸裂、抓痕或結血痂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。
病因比較復雜,有先天的體質因素,也有后天營養失調。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懷孕時母多食辛辣炙博、魚腥海味等發物或情志內傷,肝火內動,遺熱于兒所致。或為生后喂乳失當,飲食不節,脾胃薄弱;過食肥甘,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而發生。另外,營養過多、消化不良、衣著不當,外部刺激等都是本病的好發因素。患者常是先天性過敏體質,約有3/4的患者父母雙方或單方有過敏性疾病病史。
體檢:開始多在面頰部出現小紅疹,很快波及到額、頸、胸部。小紅疹的寶寶可變為小水皰,破潰后流水,之后可結成黃色痂皮。
本病需與麻疹相鑒別。
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,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,發熱。
不少家長看到兩三個月的寶寶,臉上和耳后部出現紅斑樣皮疹并伴有奇癢難忍的不安表現時,心里焦急萬分,聽說是奶癬,就不給孩子吃牛奶或母乳。其實,這種做法是不對的。盲目禁食母乳或牛奶,對胃腸功能尚不健全、以奶類食品為主食的小嬰兒來說,弊多利少,甚至會造成營養不良,影響生長發育。 對以奶類食品為主食的嬰兒來說,得了奶癬是否還能吃奶,得從尋找過敏源做起。引起吃奶孩子發生奶癬的可能過敏食物不外乎牛奶、母乳或添加的輔食。若懷疑是牛奶過敏,一則可以將牛奶多煮沸幾次,以破壞致敏的蛋白質,然后再喂孩子;二則可以用豆奶、奶糕等代乳品來替代牛奶喂養。 如果奶癬的發生與母乳有關的話,那就仔細分析一下,由于母親的乳汁成分在很大程度上與母親的膳食有關。母親應仔細回顧一下,是否吃了某些易過敏的食物,以至于這些致敏物質通過乳汁進入孩子體內而誘發奶癬,或加劇奶癬的癥狀。如果嬰兒奶癬與母親膳食有關,哺乳的母親就應暫時停止進食雞蛋、魚、蝦、蟹等過敏食物,不吃具有刺激性的食物。千萬不要盲目停止母乳喂養,因為母乳是嬰兒最佳的天然食品,不僅營養豐富,容易消化吸收,而且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,可增強嬰兒的免疫力,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,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,是任何食物都無法替代的。 如果既不是牛奶,也不是母乳,而是對添加的其他輔食過敏所致的奶癬,只要限制過敏輔食的攝入即可。 此外,對患奶癬的孩子,還要注意皮膚護理,應避免磨擦或使用熱水、肥皂,衣著應輕柔、寬松和清潔。絲毛織品和有顏色的衣著不要直接接觸皮膚,避免日光等直接照射。對于已發生奶癬的患兒,要積極治療。大部分奶癬患兒隨著年齡增長,到6個月以后都能好轉直到痊愈。
(1)0.2%苯海拉明糖漿1-2毫克/公斤體重/日,分3-4次口服。或用撲爾敏0.35毫克/公斤體重/日,分3-4次口服。 (2)糜爛滲出者可外用3%硼酸溶液濕敷,再外搽氧化鋅油,滲液減少時外涂硼鋅糊,每天2-3次。 (3)干燥型者可外搽2-5%黑豆餾油或煤焦油軟膏或涂可的松、膚輕松軟膏,每日2-3次。 中藥治療 (1)黃柏面30克,寒水石面15克,青黛面3克,以香油調涂患處,滲液多的調稠些,滲液少的調稀些,每日搽2次。 (2)黃連30克,枯礬15克,共研細末加凡士林適量,配成軟膏外涂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