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此病的典型臨床癥狀為陰道異常分泌物明顯增多,呈稀薄均質狀或稀糊狀,為灰白色、灰黃色或乳黃色,帶有特殊的魚腥臭味。由于堿性前列腺液可造成胺類釋放,故表現為性交時或性交后臭味加重。月經期陰道PH值升高,故經期時或經期后臭味也可加重。患者外陰有不適感,包括不同程度的外陰瘙癢,一般無明顯時間性,但在休息狀態及心情緊張狀態下癢感更加明顯。尚有不同程度的外服灼熱感,有的患者出現性交痛。極少數患者出現下腹疼痛、性交困難及排尿異常感。陰道粘膜上皮在發病時無明顯充血表現。 本病?珊喜⑵渌幍佬詡鞑ゼ膊,故其臨床表現可受到合并癥的影響而有所不同。如當合并淋球菌感染時,陰道分泌物可表現為明顯膿性狀,并可出現尿痛、排尿困難等尿路刺激癥狀;合并滴蟲感染時,可出現泡沫狀陰道分泌物,且瘙癢加劇,呈奇癢;合并念珠菌感染時,陰道分泌物可呈現為凝乳狀或豆腐渣樣。 |
|
|
正常育齡婦女,在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下,陰道上皮細胞增生,其表層細胞含有豐富的糖原,非常有利于兼氧乳酸桿菌的生長,這種細菌占陰道的90%以上。這種乳酸桿菌大量存在,就抑制了其他致病菌的生長。在陰道形成了一個正常的生態平衡。 當人體雌激素水平下降,導致陰道上皮萎縮,細胞糖原減少,不利于乳酸桿菌生長。大量使用抗生素或用堿性液體過度沖洗陰道,抑制乳酸桿菌的生長。性亂,性交頻繁(因精液pH為7.2-7.8)等導致致病性厭氧菌和加特納菌大量繁殖,引起陰道微生物生態平衡失調。兼氧性乳酸桿菌減少。最終導致細菌性陰道病。 由于厭氧菌產生的脫羧酶,可激發加特納菌產生某種氨基酸,產生揮發性胺類,釋放出難聞的魚腥臭味,胺類使pH值升高,又抑制乳酸桿菌繁殖,粘附有細菌的陰道表皮細胞脫落,使陰道分泌物增加,從而導致本病。由于菌群紊亂,陰道炎癥并不明顯,分泌物中白細胞減少,因此稱細菌性陰道病比陰道炎更恰當。 |
|
|
實驗室檢查對本病的診斷是十分必要的。單有白帶增多而沒有實驗室檢查是不能診斷本病的。實驗室檢查包括涂片、胺試驗、培養法、生化法、熒光抗體法等。涂片法和胺試驗是簡單易于操作的實驗室方法,對診斷很有幫助。有條件的可以作培養或熒光抗體法試驗。 (1)涂片鏡檢 取分泌物作涂片可找到線索細胞(Clue cell)。線索細胞是表面附著有大量的加特納細菌的上皮細胞,特點是上皮細胞表面毛糙或有細小的顆粒,好像撒上了一層面粉。細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的球狀桿菌。 (2)胺試驗 取一滴10%氫氧化鉀溶液加入陰道分泌物中,可聞到有"魚腥"樣氨釋出,這是因為分泌物中胺量較高,遇堿后可放出氨味來。 (3)培養法 應先分離后再作培養,可見到直徑為0.5mm圓形、不透明、表面光滑的菌落。 (4)生化法 取陰道分泌液作生化測定,正常婦女乳酸鹽量高,琥珀酸鹽量低,而本病婦女測定值正相反。 (5)熒光抗體法 涂片后用熒光抗體染色鏡檢。 |
|
|
一、陰道分泌物呈灰白色,很粘稠,甚至象面糊狀,均勻一致,但不是膿性分泌物,量多少不定。 二、分泌物中胺含量特別高,故呈魚腥味,性交時或活動后往往因促進胺釋放而使氣味加重,分泌物中加入10%氫氧化鉀后也可釋出胺味。 三、陰道分泌物中的PH值增高,PH范圍5.0-5.5,而正常人為4.5-4.7。 四、陰道分泌物的濕涂片中可檢出經線索細胞。 上述四項標準中,具備三項以上者即可確診,有強調第四項為必需診斷標準。 |
|
|
常見并發癥與婦科宮頸炎、盆腔炎同時發生,也常與滴蟲性陰道炎同時發生,有報道滴蟲培養陽性婦女中有86%的婦女合并本癥。此外在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?梢鸩涣紘a期結局如絨毛膜羊膜炎、羊水感染、胎膜早破、早產及剖宮產后或陰道產后子宮內膜感染等。 |
|
|
陰道炎是陰道粘膜及粘膜下結締組織的炎癥,是婦科門診常見的疾病。正常健康婦女,由于解剖學及生物化學特點,陰道對病原體的侵入有自然防御功能,當陰道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壞,則病原體易于侵入,導致陰道炎癥,幼女及絕經后婦女由于雌激素缺乏,陰道上皮菲薄, 細胞內糖原含量減少,陰道PH高達7左右,故陰道抵抗力低下,比青春期及育齡婦女易受感染。 |
|
|
1.滅滴靈250-500mg,每日2次,連服7日,服藥內2日禁酒,孕婦禁用。 2.磺甲硝咪唑1.0g,每日1次,連服10-15日。 3.四環素500mg,每日4次,連服7日。 4.氯林可霉素300mg,每日2次,連服7日。 5.氨芐青霉素0.5g,每日4次,共7天。 6.可用1%乳酸或醋酸溶液作陰道沖洗,以恢復正常生理環境,抑制細菌生長。 7.乳酸桿菌療法與乳酸桿菌制劑,國外使用乳酸桿菌療法,主要用于陰道沖洗和制成栓劑置于陰道內。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