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發病原因 甲狀腺瘤的病因未明,可能與性別、遺傳因素、射線照射、TSH過度刺激、可能與地方性甲狀腺腫疾病有關。 1.性別 甲狀腺瘤在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5~6倍,提示可能性別因素與發病有關,但目前沒有發現雌激素刺激腫瘤細胞生長的證據。 2.癌基因 甲狀腺腺瘤中可發現癌基因c-myc的表達。腺瘤中還可發現癌基因H-ras第12、13、61密碼子的活化突變和過度表達。高功能腺瘤中還可發現TSH-G蛋白腺嘌呤環化酶信號傳導通路所涉及蛋白的突變,包括TSH受體跨膜功能區的胞外和跨膜段的突變和刺激型GTP結合蛋白的突變。上述發現均表明腺瘤的發病可能與癌基因有關,但上述基因突變僅見于少部分腺瘤中。 3.家族性腫瘤 甲狀腺腺瘤可見于一些家族性腫瘤綜合征中,包括Cowden病和Catney聯合體病等。 4.外部射線照射 幼年時期頭、頸、胸部曾經進行過X線照射治療的人群,其甲狀腺癌發病率約增高100倍,而甲狀腺腺瘤的發病率也明顯增高。 5.TSH過度刺激 部分甲狀腺腺瘤病人可發現其血TSH水平增高,可能與其發病有關。實驗發現,TSH可刺激正常甲狀腺細胞表達前癌基因c-myc,從而促使細胞增生。 (1)濾泡狀腺瘤 典型的濾泡狀腺瘤呈實質圓形或橢圓形,少數可呈部分囊性,有完整包膜;其中顯微鏡的圖象上又分成5種亞型:①胚胎型腺瘤。②胎兒型腺瘤。③膠性腺瘤。④嗜酸性腺瘤或Hurthle細胞瘤。⑤不典型腺瘤。 (2)乳頭狀腺瘤 是一種少見的良性上皮性腫瘤。有些病理學家認為良性乳頭狀腺瘤是不存在的,發現有乳頭狀結構就要診斷為低度惡性的乳頭狀腺癌,按乳頭分枝的情況而分級。一般認為乳頭狀腺瘤的特點是乳頭狀結構和囊變傾向。
二、發病機制 1.大體形態 一般為單發的圓形或橢圓形腫塊,包膜完整,表面光滑,質韌,多數為直徑在1.5~5cm之間的實性腫塊,部分可呈囊性。切面因組織結構不同,而呈黃白色或黃褐色,有的切面較細膩,有的切面呈蜂窩狀或細顆粒狀,瘤體可發生壞死、纖維化、鈣化成囊性變。 2.組織學 鏡下觀察發現,甲狀腺腺瘤的組織學類型不同,可分為濾泡性腺瘤、乳頭狀腺瘤和不典型腺瘤,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的組織學特點,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病理表現。 (1)共同的組織學特點:①常為單個結節,有完整的纖維包膜。②腫瘤的組織結構與周圍甲狀腺組織不同。③瘤體內部結構具有相對一致性(變性所致改變除外)。④對周圍組織有擠壓現象。 (2)各種腺瘤的組織學表現: ①濾泡性腺瘤:是最常見的一種甲狀腺良性腫瘤。根據腫瘤的組織形態又分: A.胚胎型腺瘤:由實體性細胞巢和細胞條索構成,無明顯的濾泡和膠體形成。瘤細胞多為立方形,體積不大,細胞大小一致。胞漿少,嗜堿性,邊界不甚清;胞核大,染色質多,位于細胞中央。間質很少,多有水腫。 B.胎兒型腺瘤:主要由體積較小而均勻一致的小濾泡構成。濾泡可含或不含膠質。濾泡細胞較小,呈立方形,胞核染色深,其形態、大小和染色可有變異。濾泡分散于疏松水腫的結締組織中,間質內有豐富的薄壁血管,常見出血和囊性變 C.膠性腺瘤:又叫巨濾泡性腺瘤,最多見,瘤組織由成熟濾泡構成,其細胞形態和膠質含量皆和正常甲狀腺相似。但濾泡大小懸殊,排列緊密,亦可融合成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