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壯年發病較多,常先有原發感染的表現,如病毒性者常有發熱、咽痛、咳嗽、嘔吐、腹瀉、肌肉酸痛等。大多在病毒感染1-3周后,出現心肌炎的癥狀,由于心律失常可致心悸因排血量降低而感無力。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時,胸悶、胸痛、亦可有類似心絞痛的表現。嚴重者心功能不全。常見體征,竇性心動過速與體溫不相平行。也可有竇性心動過緩及各種心律失常,心界擴大者占1/3-1/2,見于重癥心肌炎,因心臟擴大可致二尖瓣或三尖瓣關閉不全,心尖部或胸骨左下緣收縮期雜音。心肌損害嚴重或心力衰竭者,可聞舒張期奔馬律,第一心音減弱,合并心包炎者可聞心包摩擦音。 輕者可完全無癥狀,重者心力衰竭或猝死。表現懸殊。 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六個類型:
①無癥狀型:感染后1-4周心電圖出現S-T改變,無癥狀。
②心律失常型:表現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,心室性期前收縮最多見。
③心力衰竭型:出現心力衰竭的癥狀及體征。
④心肌壞死型:臨床表現類似心肌梗塞。
⑤心臟增大型:心臟擴大,二尖瓣及三尖瓣區收縮期雜音。
⑥猝死型:無先兆,突然死亡。
細菌性白喉桿菌、溶血性鏈球菌、肺炎雙球菌、傷寒桿菌等。病毒如柯薩奇病毒,艾柯病毒、肝炎病毒、流行性出血熱病毒、流感病毒、腺病毒等,其他如真菌,原蟲等均可致心肌炎。但目前以病毒性心肌炎較常見。 致病條件因素
①過度運動、運動可致病毒在心肌內繁殖復制加劇,加重心肌炎癥和壞死。
②細菌感染,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時,可能起協同致病作用。
③妊娠: 妊娠可以增強病毒在心肌內的繁殖,所謂圍產期心肌病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。
④其他: 營養不良,高熱寒冷,缺氧、過度飲酒等,均可誘發病毒性心肌炎。
細菌性白喉桿菌、溶血性鏈球菌、肺炎雙球菌、傷寒桿菌等。病毒如柯薩奇病毒,艾柯病毒、肝炎病毒、流行性出血熱病毒、流感病毒、腺病毒等,其他如真菌,原蟲等均可致心肌炎。但目前以病毒性心肌炎較常見。
致病條件因素
一、心電圖
心電圖異常的陽性率高,且為診斷的重要依據,起病后心電圖由正常可突然變為異常,隨感染的消退而消失。主要表現有ST段下移,T波低平或倒置。
二、X線檢查
由于病變范圍及病變嚴重程度不同,放射線檢查亦有較大差別,大約1/3-1/2心臟擴大,多為輕中度擴大,明顯擴大者多伴有心包積液,心影呈球形或燒瓶狀,心搏動減弱,局限性心肌炎或病變較輕者,心界可完全正常。
三、血液檢查
白血球計數在病毒性心肌炎可正常,偏高或降低,血沉大多正常,亦可稍增快,C反應蛋白大多正常,GOT、GPT、LDH、CPK正常或升高,慢性心肌炎多在正常范圍。
四、有條件者可做病毒分離或抗體測定。
1.癥狀:疲乏、發熱、胸悶、心悸、氣短、頭暈,嚴重者可出現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。
2.體征:心率增快,與體溫升高不成比例,心界擴大,雜音改變,心律失常。
大多數患者經過適當治療后痊愈,不遺留任何癥狀或體征。極少數患者在急性期因嚴重心律失常、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。部分患者經過數周或數月后病情趨地穩定,但有一定程度的心臟擴大、心動能減退、心律失常或心電圖變化,此種情況歷久不變,大致為急性期后心肌疤痕形成,成為后遺癥。
還有部分患者由于急性期后炎癥持續,轉為慢性心肌炎,逐漸出現進行性心臟擴大、心功能減退、心律失常,經過數年或一、二十年后死于上述各并發癥。各階段的時間劃分比較難定,一般可以6個月以內為急性期,6月至1年為恢復期,1年以上為慢性期。急性期不明確的慢性患者與心肌病難區分,據當前認識與已有證據,有一部分心肌病是由心肌炎演變而來。
加強身體鍛煉,提高機體抗病能力,避免勞累以預防病毒、細菌感染。發病后注意休息,進營養豐富之飲食,以利心臟恢復。
春天要防心肌炎:近年來,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,因鏈球菌感染引起的風濕熱逐漸減少,風濕性心肌炎發病明顯減少,而病毒性心肌炎發病卻日益增多。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種病毒感染引起,其中以柯薩基病毒B最常見,水痘、EB病毒也可引起。據研究,約有5%病毒感染者感染后可累及心臟心臟發生心肌炎。可為病毒感染后的直接侵襲心肌,也可為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應所致。前者以兒童多見,后者以青少年多見。而春季又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高發季節,應引起人們的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