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最新數據統計,被稱為女性腫瘤 “三大殺手”的宮頸癌、子宮內膜癌、卵巢癌在我國的發病年齡已提前十年。專家指出,超長時間用電子產品、壓力大無處疏泄等原因造成不規則經血或增患癌風險。對于年輕女性來說,陰道異常出血等自身的“小變化”也要當心,需警惕七大患癌風險“信號彈”。
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、結婚與生育年齡的普遍推遲以及“二胎”政策的全面落地,越來越多現代女性肩負起家庭和工作的雙重責任、承受著日益繁重的身心壓力,會引起全身免疫功能的下降,就有可能給腫瘤創造可乘之機。尤其是超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、壓力大無處疏泄等,造成不規則經血或增患癌風險。
以前醫學教科書指出,宮頸癌等疾病的易發年齡是55歲到65歲,但現在發病年齡卻呈現年輕化,像梅艷芳、李媛媛都是40歲左右得了宮頸癌去世。臨床上,現在經?梢钥吹揭恍30多歲,甚至還有20多歲的宮頸癌患者。
以往卵巢癌的發病年齡在45歲到60歲,但現在卵巢癌患者大部分是40歲左右的,年紀大的反而比以前要少了。
目前在女性惡性腫瘤中,乳腺癌發病占第一位,宮頸癌發病率居第二位。我國每年新發宮頸癌病例約15.07萬,近年來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。
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僅次于子宮頸癌,近二十年間,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。卵巢癌雖然發病率排“老四”,卻很兇險。70%的卵巢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,70%的卵巢癌患者活不過5年。
宮頸癌發病同兩個因素密切相關,其一是性傳播疾病中的人乳頭瘤病毒(HPV)感染,其二是“多性伴”性觀念開放。性生活年齡早,性伴侶多,早孕、多產都會影響到宮頸癌的發生。
此外,據流行病學調查,吸煙婦女患癌的風險較不吸煙婦女增加2-3倍,尤其是大量吸煙,是宮頸癌的高危因素。
早期診斷,及時治療在應對婦科腫瘤上十分重要。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需警惕七大患癌風險“信號彈”。
1.陰道異常出血;
2.白帶異常;
3.月經改變;
4.中年發福;腰圍增大;
5.腹脹、腹痛等消化道癥狀;
6.盆腔腫塊;
7.尿頻尿急及便秘。
陰道異常出血是宮頸癌、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這三大“紅顏殺手”的主要早期臨床表現,必須引起重視。非正常的陰道出血主要包括陰道接觸性出血(婦科檢查后出血、同房后出血)或不規則出血或絕經后出血。一旦出現類似癥狀,一定要去醫院就診。
但異常出血不等于就患有癌癥。陰道異常出血常見原因主要有兩種。一種是由內分泌失調導致的功能性子宮出血;另一種為器質性子宮出血。至于是哪種原因造成的,應及時去醫院就診,對癥治療。
圖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:9635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