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捂秋凍”是流傳已久的養生諺語,但真正了解其科學原理并能正確實踐的人卻不多。有人因“秋凍”而感冒,有人則因“捂”得過暖而體感不適。如何科學地“秋凍”?今天,就來為大家解鎖其中的健康密碼。
從現代醫學角度看,“秋凍”的本質是逐漸增強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。當人體遇到適度低溫刺激時,皮膚毛細血管會收縮,減少散熱;同時新陳代謝會微微加快,產熱增加,以維持體溫平衡。這種反復的良性刺激能鍛煉人體的體溫調節能力,增強耐寒力,從而為嚴冬做好準備。

此外,秋季逐漸添衣也有助于避免過早過熱出汗,防止毛孔張開,減少因秋風侵襲而感冒的風險。
“秋凍”不等于盲目挨凍,身體有些部位對寒冷非常敏感,必須做好保暖:
受涼易引起脾胃虛寒、腹痛腹瀉,女性還可能加重痛經。

俗話說“寒從腳起”,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循環較差,且皮下脂肪薄,極易受寒。
膝關節軟組織多,血管少,寒冷會加重血液循環障礙,可能導致關節疼痛。
“秋凍”雖好,但并非人人適宜,以下幾類人群應優先保暖:
寒冷刺激可能導致血管痙攣,引發血壓波動,增加心腦血管意外風險。
如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患者,冷空氣易刺激呼吸道,誘發癥狀。
受涼可能引起胃部血管收縮,黏膜血流減少,加重病情。
常伴有外周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障礙,對溫度不敏感,凍傷風險高。
“秋凍”有時限,并非越凍越好。一般建議從初秋持續到仲秋(平均氣溫15℃以上),當日最低氣溫低于10℃或晝夜溫差大于8℃時,則不宜再凍,應及時添衣。
科學秋凍應遵循以下原則:
不要天氣一轉涼就立刻厚衣加身,而應隨氣溫逐漸降低逐步添衣,讓身體有一段適應時間。
建議采用“洋蔥式”穿搭法,內層排汗,中層保暖,外層防風,便于隨時根據體感調整。
秋季宜進行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等中等強度運動,促進血液循環,提高產熱,但切忌大汗淋漓。
以自我感覺舒適,不出汗、不打寒顫為度。若感覺寒冷,應立即保暖。
“春捂秋凍”是古人總結的順應天時的養生智慧,其核心是“適度”二字。通過科學的“秋凍”,我們不僅能提升身體的耐寒能力,更能以一種柔和的方式實現與自然節律的同頻,健康安穩地迎接冬天的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