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前陪伴的時光,是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。
每次發布睡眠相關的內容時,都會在后臺收到一些關于“寶寶跟誰睡更好”的留言。現在很多家長白天都要工作,早出晚歸,寶寶晚上和誰睡,著實成了困擾。
再加上網絡上還有不少文章說:“孩子小時候和誰睡會影響孩子一生”,比如:孩子和其他家人睡,以后會和爸爸媽媽不親;孩子和媽媽睡,長大后性格更優秀……這些說法是真的嗎?
“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”通常是孩子依戀主要照顧人的表現。
在孩子出生的前2年里,特別是第1年,是建立“安全型依戀”最關鍵的時期。 孩子初來世界時,他們只能被動地和環境相處,所有的體驗感都來自于照顧者的反饋。
寶寶用哭鬧表達自己的饑餓、困倦或壓力,如果得到的回應是被滿足、被呵護,自然而然從照顧者那里獲得滿滿的安全感。
這個階段,無論是爸爸媽媽、姥姥姥爺、爺爺奶奶,還是保姆月嫂……陪伴寶寶的每一分一秒都在塑造著陪伴者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。
誰陪伴孩子更多,回應ta的需求更多,誰就是孩子眼中的主要照顧人,孩子自然就會和這個人更親密。
陪睡是一個安全氛圍要求很高的事情,通常由寶寶的主要照顧人完成。“和誰睡就和誰親”,其實是孩子更依戀主要照顧人的一種表現。
也就是說,不是誰陪睡,誰才和孩子親;而是孩子對誰的依戀更強,更愿意這個人來陪睡。
沒有證據說明孩子和誰睡,性格會更優秀、或更差,無論老人還是父母。
性格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,受到多方面影響。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也指出,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心理挑戰,這些挑戰的應對方式會不斷塑造我們的性格。
這也就意味著性格也是在“更新變化”的。
陪睡只是孩子漫長人生中短暫的一個階段,會隨著時間地沖刷不斷淡出孩子的舞臺,自然也就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最終性格。
并且,我們感知到的,孩子的性格似乎與陪睡人更相似,多數是因為在日復一日的帶娃過程中,孩子在不斷模仿主要照顧者(通常也是陪睡人)的行為和習慣。
這種模仿通常也是短期的,是否持續要看很多因素,比如行為出現的頻率、孩子的年齡、情境是否特殊等。
暫時的模仿不能等同于孩子的性格被影響了,也不會決定孩子今后的性格發展。
關于這一點,研究結果可能會讓你驚訝。
澳大利亞“對話”網站近日刊發兒科睡眠研究者薩拉?布倫登的文章指出: 同睡常常是存在激烈分歧的話題。支持者認為它能培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、減少孩子的焦慮并幫助孩子入睡。批評者說,同睡會妨礙孩子的獨立性,并擾亂父母的睡眠以及父母之間的親密關系。
但是,同睡比人們可能意識到的更為普遍。 在巴西,高達47%的學齡兒童至少有時在父母床上睡覺。而在意大利,30%的學齡兒童與父母同睡。
研究顯示,雖然同睡可能導致對父母的暫時依賴,但長期來看它使孩子適應性更強,并促進了孩子獲得獨自睡覺的技能。
與父母同睡的孩子也不一定會繼續與父母同睡。隨著年齡增長,獨自睡覺往往與獨立性的提高同時到來。 就像穿衣和整理房間一樣,孩子們不會一直需要父母為自己做這些事。
當父母認為合適時,可以指導孩子自己動手。對于應該在孩子多大時停止同睡,則沒有任何指導原則,就像沒有關于應該在什么時候丟棄安撫玩具的指導原則一樣。
一項為期11年的研究指出,在嬰幼兒時期、甚至學齡后,曾經和爸爸、媽媽同床睡共眠,對長大后的身心發展并不會造成負面影響。
這項由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所發表的研究,持續追蹤了9個月大時仍與父母同床的17,000名孩子。
研究人員請他們的父母協助,分別在孩子3歲、5歲、7歲和11歲時,描述孩子的心理狀態(例如焦慮或憂郁)及外在行為(例如暴力或過動)。結果顯示,這些與父母同床的孩子同樣快樂且健康。
雖然“嬰兒要不要與爸媽同床”這件事仍存在正反兩面的爭議,但專家揭示:嬰兒在9個月大時與爸媽同床共眠,并不會增加兒童期的情緒或行為問題的風險。
所以,傾向與孩子同床共眠的父母無需特別顧慮,只要確保安全,避免壓到寶寶或窒息等危險即可。
現在父母的工作壓力都很大,很多家長到家都半夜了,哪里有時間陪孩子睡覺?那這些孩子是不是就一定會出現“問題”呢?
其實并不是,只要父母把情感的“質”做足,進行有效的“情感充值”,孩子同樣不會受到太大影響。比如:
即使不能陪睡,也務必爭取睡前10-20分鐘的黃金時間!關掉手機,全心全意地進行親子閱讀、分享彼此一天中“最開心的一件事”和“一件小煩惱”(玫瑰與刺)、或者只是靜靜地依偎著說些悄悄話。
用清晨的高質量互動開啟新一天。一個溫暖的擁抱,一頓哪怕簡單但充滿笑聲的早餐,送上學路上幾分鐘的專注交談(聊聊昨晚做的夢、今天的期待),都能有效彌補夜間分離的遺憾,為愛的“電池”充滿電。
定期策劃屬于你們的“特別睡眠時光”。比如每周五的“媽媽陪睡夜”,每月的“親子帳篷夜”(客廳搭帳篷就很有趣!),或者寒暑假的“親子旅行過夜”。這些特別的記憶,會成為孩子情感銀行里豐厚的儲備。
孩子和誰睡,不是決定孩子一生的決定性因素,但睡前陪伴的質量卻真的能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建立。
黑夜中沉淀下的安全感和被愛的確信,將是支撐他們未來十年、二十年乃至一生,去愛、去闖、去擁抱世界的,最深沉的力量源泉。
所以,不管是媽媽還是奶奶陪睡,一定要抓住“睡前黃金半小時”,確保當孩子在黑夜中本能地伸出手、發出聲時,總能觸碰到愛的溫度,得到用心的回應。
畢竟,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,每一次用心的陪伴,都會成為他們未來人生路上最溫暖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