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醫生,你給自家孩子打流感疫苗了嗎?” 在臨床診療中,這樣的提問并不少見。不少家長在接種流感疫苗的問題上猶豫不決,要么盲目跟風他人的選擇,要么因擔心疫苗的副作用而全盤拒絕。事實上,流感疫苗的接種絕非 “一刀切” 的選擇題,而是需要結合個體情況綜合考量的科學決策。
提到流感疫苗,不少人有過“失望”經歷 ?? 明明打了疫苗,卻還是感冒了;或者接種后出現輕微不適。其實,流感疫苗本身確實存在一些“不完美”,提前了解這些,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。

首先,我們需正視流感疫苗并非完美無缺,它存在以下四個明顯缺點。
目前流感疫苗的保護率通常在40%~70%之間,受疫苗菌株與當年流行毒株的匹配度、個人免疫力強弱等多種因素影響,即便接種了疫苗,也無法保證絕對不會感染流感。
流感病毒變異速度快,每年流行的優勢毒株都可能不同,盡管疫苗研發機構會根據全球監測數據更新疫苗,但仍難以做到對所有毒株的全面覆蓋,偶爾會出現疫苗覆蓋毒株與實際流行毒株不完全一致的情況,從而影響保護效果。
接種流感疫苗后獲得的免疫力,一般只能維持至少半年,一年后基本會回落至接種前的水平,這意味著需要每年按時接種,才能持續獲得防護,對部分人來說增加了時間和精力成本。
約10%的接種者會出現發熱、咽痛等類似感冒的全身癥狀,不過這些反應絕大多數都比較輕微,通常1~2天就能自行緩解,無需過度擔憂。
流感絕非普通感冒,作為一種傳染性極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它的危害不容小覷。據統計,我國每年因流感導致200萬人住院,近10萬人死亡。其中,5歲以下兒童由于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,更容易感染流感,且感染后發展為重癥的風險較高,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。
而流感疫苗是目前醫學上唯一能有效預防流感的武器,它的核心作用不在于完全避免感染,而在于顯著降低重癥率和死亡率。即使接種后不幸感染流感,癥狀也會相對輕微,恢復速度更快,能有效避免發展為肺炎、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。
正因如此,我國明確推薦所有年滿6個月、無接種禁忌的人群接種流感疫苗,尤其是推薦醫務人員;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;罹患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者;養老機構、長期護理機構、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場所脆弱人群及員工;孕婦;6~59歲月齡的兒童;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;重點場所人員等重點人群,對他們而言,流感疫苗更是守護健康的“必需品”。
面對“別人說該打,也有人說不該打”的分歧,家長需明確:流感疫苗接種沒有統一的 “標準答案”,關鍵在于自家實際情況。
如果孩子已入園或入學,長期處于集體環境中,接觸人群密集,感染流感的風險較高,接種疫苗就十分必要;若家中有老人、孕婦或慢性病患者,即便孩子平時出門少,也建議接種,因為孩子一旦感染,很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家人,而這類人群發展為重癥的風險極高。
但如果孩子年齡較小,尚未入園,平時很少前往人員密集場所,且自身免疫力較好、極少生病,家人也均身體健康無基礎疾病,那么可在咨詢醫生后,根據專業建議決定是否接種。
流感疫苗的選擇,既不能盲目跟風,也不能被謠言誤導。唯有全面了解其優缺點,結合孩子的年齡、生活環境、健康狀況以及家人身體情況綜合判斷,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家的決定。
健康沒有 “統一模板”,理性判斷、科學選擇,才是對家人健康最大的負責。在流感高發季來臨之際,建議大家主動咨詢專業醫生,制定個性化的防護方案,同時做好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等日常防護,為家人搭建起全方位的健康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