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胃癌與普通胃病的核心區別在于癥狀隱匿性、進展規律和生物學本質,以下是科學對比及關鍵警示信號:
普通胃病(胃炎/胃潰瘍):
疼痛有規律(如胃潰瘍多為飯后1小時痛,十二指腸潰瘍為空腹痛)。服用抑酸藥可緩解。
早期胃癌:
疼痛無規律且持續加重,夜間痛醒,胃藥效果變差甚至無效。位置從局部擴散至全上腹(如“心窩鈍痛”)。
普通胃病:
食欲減退但體重波動小,癥狀緩解后恢復。
早期胃癌:
短期體重驟降(1~2個月無誘因減重≥5公斤);早飽感(吃兩口即腹脹如塞棉花),厭惡油膩肉類。
普通胃病:
出血多為急性(如糜爛性胃炎),量少易止。
早期胃癌:
持續性黑便(柏油樣,排除豬血/鐵劑影響);嘔血物呈咖啡渣狀,便潛血持續陽性。
普通胃病:
病程反復但可控,調理或用藥后緩解。

早期胃癌:
癥狀持續≥2周并逐漸加重,常規治療無效。
普通胃病少見乏力、貧血;
早期胃癌常伴:
頑固性疲勞、頭暈(腫瘤消耗營養);
補鐵無效的貧血(血紅蛋白<90g/L);
持續低燒(37.2°C~37.5°C)。

胃鏡是唯一確診手段:
早期胃癌胃鏡下可見黏膜糜爛、微小潰瘍或異常增生,確診需病理活檢。
普通胃病僅顯示炎癥或潰瘍,無癌細胞。
高危人群篩查建議:
治療與預后差異:
內鏡下微創手術(ESD)切除后,5年生存率>90%;延誤至晚期則生存率<20%。
若同時出現以下任意兩項,72小時內需胃鏡檢查:
上腹疼痛無規律 + 體重驟降;
持續黑便/嘔血 + 乏力貧血;
早飽厭食 + 年齡≥40歲或有家族史。
80%早期胃癌無癥狀或似胃炎,僅胃鏡可識別。
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降34%胃癌風險。

年輕人非豁免群體:
35歲以下胃癌占比升至12%,熬夜/外賣/壓力是主因。
健康無小事,胃部不適超過兩周??無論多輕微,請主動篩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