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朋友,秋天來了,天漸漸涼了,醫院門診里腦梗的病人也明顯多了起來。非常有必要在這個特殊時期,跟大家詳細地聊一聊腦梗的預防與識別。今天這篇文章比較長,但句句都是干貨,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,請耐心看完。
這不只是醫生的感覺,更有數據支持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楚勝華教授指出,秋冬腦梗的復發率比春夏高出30%以上,這與氣候特點密不可分:
一早一晚的低溫會刺激血壓升高,給血管壁帶來巨大壓力,容易讓不穩定的血管斑塊脫落,甚至導致血管破裂。
天氣冷,我們的血流會相對變慢,這就好比河水流速慢了容易淤積泥沙一樣,血液也更容易形成血栓。
天冷人們更傾向于吃高油高鹽的食物來“御寒”,同時戶外活動減少,這都會導致血脂升高、體重增加。
感覺不到口渴,喝水自然就少了,這會直接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,進一步增加血栓風險。
二、 腦血管堵死前的3個“強烈警報”,千萬別當成小事!
腦梗起病急、進展快,每延誤1分鐘,就有約190萬個腦細胞死亡。但它在徹底堵死前,常常會發出“預警信號”,醫學上稱為“小中風”或“短暫性腦缺血發作(TIA)”。它的癥狀與中風一樣,但大多在幾小時內緩解,正因如此,最容易被忽視!
以下3種不適是重要功能血管可能隨時被阻塞的征兆,必須高度重視:
具體表現:突然出現單眼或雙眼眼前發黑、視物模糊,甚至短暫的失明,通常持續幾分鐘就能恢復。這是眼動脈供血不足的直接表現。
具體表現:身體一側,如面部、上肢或下肢,突然出現麻木、刺痛、無力感。可能表現為拿不住筷子、嘴角歪斜、流口水。或者出現突發的行走困難、步態不穩,像喝醉酒一樣。
具體表現:突然想說話卻說不出來,或者說話含糊不清、詞不達意,讓人聽不明白。可能伴有突然的眩暈、意識模糊、記憶力短暫喪失,或者吞咽困難、喝水嗆咳。
請記住: 即便這些癥狀完全消失了,也絕不代表萬事大吉!這是身體給您最后的“黃牌警告”,必須立即就醫查明原因,阻止“紅牌”的到來。
清華大學、復旦大學及上海交大醫學院的解剖研究都發現,腦梗患者普遍存在一些共性。如果您符合以下特征,請務必提高警惕:
高鹽、高糖、高脂飲食會持續損害血管內皮。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研究稱,每日少吃3克鹽,腦梗風險可降低20%。同時,吸煙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~3.5倍。
醫生建議:每日食鹽不超過5克,少吃加工肉和腌制食品;控制糖和精制碳水;限制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;并積極戒煙。
研究顯示,每日靜坐超過8小時,腦梗風險可升高20%。久坐會減慢血液循環,增加血栓風險。
醫生建議:白天每坐1小時就起身活動3-5分鐘,常做踮腳、勾腳尖的動作。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。
身體長期缺水,會導致血液黏稠。研究顯示,脫水可使腦梗風險增加近2倍。
醫生建議:晨起一杯溫水,白天和運動后及時補水。健康成人每日飲水量可參考公式:體重(公斤)× 30(毫升),大致是男性1700毫升,女性1500毫升。
這是“隱形殺手”。長期高血壓、糖尿病會損傷腦內微小血管,導致“腔隙性腦梗”(可能無癥狀或僅輕微頭暈),或形成“微出血灶”。。
醫生建議:30歲以上應定期體檢,監控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。若頭顱核磁(MRI)已提示多發性微出血或缺血灶,說明小血管病變已較嚴重,需嚴格管理。
部分人夜間血壓不降反升,稱為“非杓型高血壓”,常見于有打鼾(睡眠呼吸暫停)、焦慮、失眠人群,其腦梗風險是普通人的2倍。
醫生建議:如果晨起常頭暈,應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明確診斷。在醫生指導下,可通過調整服藥時間、改善睡眠等方式控制夜間血壓。
除了上述生活方式的調整,在這個季節,一些看似尋常的小事也需注意:
避免排便過度用力、猛回頭、早上一骨碌爬起床,以防血壓驟升。
控制在15分鐘內,水溫不宜過高,饑餓和飽餐后不宜洗澡。
高血壓人群建議將鍛煉時間推遲到上午10點后或下午,避開清晨血壓高峰。
最后,特別對做子女的朋友們說幾句。腦梗是一種“急性發作的慢性病”,預防遠勝于治療。關愛父母健康,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,主動帶他們進行科學的篩查,是至關重要的一步。

頸動脈超聲就像檢查大腦供血的“主水管”,能有效發現斑塊和狹窄,是經濟又重要的初篩手段。
如果父母是高危人群,或已有相關癥狀,我建議可以考慮進行3.0T高
它能更清晰、精準地查看腦內微小血管的狀況,發現那些常規檢查難以察覺的微小梗死、微出血和狹窄,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。
希望我這篇詳盡的講解,能讓大家對腦梗有更清醒的認識。在這個高發季節里,請多關愛自己,也多提醒家人。從今天起,邁開腿、管住嘴、喝夠水、穩住情緒,讓我們一起為腦血管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。
祝您和家人都健康平安!